中醫園地
養生重在養心
養生重在養心
雍履平
心,是人身之大主。所以養生要著重在養心上。
你若深入觀察隱蔽而又難以揣摩人的心理,則發現有這樣一個心理活動規律——凡內心輕視道義的人,他必重視物質;凡重視外物的人,他必有憂慮;凡行為背離道義的人,他必然會遭受危險;凡會遭受外來危險的人,他內心必然會產生恐懼。
那么,憂慮和恐懼會給軀體和感官帶來什么反應呢?
一是嘴里吃美味佳肴也不知道味道。
二是耳朵聽著美妙的音樂也不知道旋律。
三是眼睛看著華麗的衣服也不知道形狀。
四是躺在輕暖的褥子上,身體也會安逸。
所以,輕視道義的人,行為背離道義的人,盡管享受著世間的美妙,然而,不但不能得到滿足,而且危害了自己的身體。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一個人是先輕視道義,還是先重視物質的呢?當然輕視道義未必就會是重視物質,還可做出其他壞事,也不是重視物質就必全然輕視道義,還有物質和道義兼顧者。前面所講內心輕視道義的人必重視物,只是指一般人,對于品味兩端的人則非絕對。如品味低劣的人,內心既是輕道義,就非單單重物質,還可欺騙、隱瞞、偷盜、搶劫,甚至殺人,防火、喪失人倫、無惡不作。品味高的人,雖然重視物質,但內心不輕視道義,他既知“取之有道”,又懂得“衣食足,方可知榮辱”的道理。
為什么人有不同的品味?這就涉及到人的本性、感情和欲望的問題。
人的本性是怎么來的?人的本性是上天成就的。也就是生來而未經外界環境渲染的自然質性,亦包含本能的部分。就像嬰兒初生要吃奶一樣。
什么是感情?感情是本性的實質,就是說,人生來即“喜、怒、哀、樂”七情悉備。
何為欲望?欲望是感情對外界事物的反應。反應太過,不好者則“高下相慕”、“富貴相移”,看人當官則羨慕不已,見人有錢則仰其鼻息,甚至本人形成貪婪,從政變成貪官,為商成為奸商,唯利是圖,謀財害命。好者則矢志學習、辦事,能夠功成立業。
反應不足,輕則庸庸碌碌,一事無成;重則無動于衷,似癡迷呆傻。
由此可見,欲望人人有,也是必須的,那種主張“無欲”論是錯誤的。
不過,欲望須適其宜,居其中。
怎樣才能適宜居中呢?這就在于“心”的制約和對外界反應的感情控制。
“心”的活動,包括感知、認識、思維、判斷、調節、意志,只要這些環節掌控好,欲望就有可能卻到好處。
從這個意義上講,養生就必須養心,而且要重在養心。只有心養好了,才能“心安體氣定,飯粗菜根香”,健健康康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