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健康
夏季常見皮膚病的防治
天長市中醫院 副主任醫師 徐文琴 夏天天氣炎熱,氣候潮濕,便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加之人們出汗多,皮膚表面濕度大,可使病原微生物乘機而入,造成皮膚感染;另外夏季人們穿著單薄,皮膚暴露部位較多,這時陽光直射,日照時間長,因日光照射引起的皮膚病也相應增多;還有夏季也正是昆蟲、蚊蟲大量孳生的季節,皮膚科門診就診的病人中由于蚊蟲叮咬以及因昆蟲引起皮炎者也非常多。那么,在夏季如何進行預防和治療皮膚病呢?下面談談夏季常見皮膚病的防治問題。所以有(1)細菌感染的皮膚病。如:毛囊炎、丹毒、膿皰瘡。(2)真菌感染皮膚病。如:腋毛癬、手足癬、花斑癬、念珠菌性間擦疹、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3)昆蟲動物性皮膚病。如:蟲咬皮炎、毛蟲皮炎、隱翅蟲皮炎、蜂螯傷。(4)溫熱引起的皮膚病。如:痱子、夏季皮炎。(5)日光引起的皮炎。如:日曬傷、日光性皮炎、多形型日光疹。
一、細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
1.膿皰瘡(俗稱黃水瘡) 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引起,小兒常見。好發生于面部、頭皮和四肢,表現為米粒到黃豆大小半月狀的膿皰,皰壁薄,容易破潰,流出黃色膿液,干燥后表面結黃或灰色痂。皮疹可因為自身傳播而向周圍蔓延。出現新皮損。兒童可以接觸傳染,蔓延迅速,常有瘙癢感覺。6—8天后結痂脫落,不留疤痕,嚴重者可伴高熱,出現敗血癥,由鏈球菌感染者還可并發急性腎炎。 預防治療: (1)大力開展衛生宣教活動,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皮損處禁止水外洗,以免皮損擴大,及時治療各種瘙癢性皮膚病。 (2)患者要適當隔離,尤其集體單位,患兒接觸過的衣服、毛巾及用具等要進行消毒。 (3)全身療法,對皮損廣泛,伴有發熱或淋巴結炎,或體弱的嬰幼兒應給予藥敏試驗敏感性高的抗生素。 (4)局部療法,對水皰或膿皰,用消毒針穿破,無菌棉球吸取皰液,盡量避免皰液溢到正常皮膚上,外用妙膚林、百多邦、1%新霉素軟膏,10%的卡那霉素軟膏、氯地霜、爐甘石劑洗劑等。 (5)中藥用清熱解毒之劑,如黃連解毒湯、清暑湯、五味消毒飲等加減之劑,也可以內服銀黃片,牛黃解毒片。馬齒莧、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煎水亦可以用三黃洗劑外洗或濕敷。 2.丹毒。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為皮膚、皮下淋巴管及其周圍軟組織的急性炎癥。由皮膚或粘膜破壞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足癬、鼻炎、常是引起小腿及面部丹毒的主要誘因。開始時可有全身不適、發熱、畏寒、頭痛及惡心、嘔吐等前驅癥狀。皮損好發于小腿和面部,表現為境界明顯的鮮紅色水腫性紅斑片,表面緊張發亮,有時中央可出現水皰,有灼熱感疼痛。局部淋巴結腫大,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細胞增多,全身癥狀和皮損一般在4—5天達高峰,若不及時治療可發生腎炎、皮下膿腫及敗血癥。 預防治療: (1)注意休息 避免過度勞累,要積極防治足癬及鼻炎等病灶。 (2)全身治療 以青霉素療效最好,一般用藥2—3d 后體溫常能恢復正常,但仍需持續用藥2周左右。如青霉素過敏者可用紅霉素或磺胺類藥。 (3)局部治療 患肢抬高,可用0.1%依沙吖喧溶液或馬齒莧煎液冷敷。 (4)中醫藥治療 以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為治則,一般可用黃連解毒湯加減。頭面部者宜用普濟消毒飲加減,下肢丹毒用五神湯或萆解滲濕湯加減。若出現高熱、神昏、譫妄、邪毒內攻妄癥,可用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犀角可用水牛角代)。
二、 真菌感染性皮膚病
1.手足癬 往往夏季加重,秋季減輕。常表現為五種類型:⑴角化過度型 表現為皮膚粗糙,角化過度,無水皰及膿皰,皮損對位于足跟、足跖和足旁,對稱性分布。⑵丘疹鱗屑型 為最常見的一型,表現為小片狀脫屑,呈弧形或環狀附于皮損邊緣,病情加重時出現紅斑、丘疹。⑶水皰型 常位于趾間、足跖及側緣,呈群集或散發的小水皰,壁厚發亮,皰干后脫屑。感染可發生膿皰,一年四季可發病。⑷浸漬糜爛型 常侵犯第三、第四趾間,表現為皮膚浸漬發白,剝脫露出紅色糜爛面,可有少許滲液。易繼發感染,常發出惡臭。夏重冬輕,可以終年不愈。⑸體癬型 表現為水皰、丘疹、紅斑,皮損邊界清楚,常呈環狀,伴劇烈瘙癢。手癬表現與足癬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癬明顯。手足癬病起為單側發病,長期不治可累及雙手或雙足。
2.花斑癬(汗斑) 好發于胸背部,有時可波及面頸,表現為黃豆至甲蓋大小的斑疹,鄰近損害可相互融合成不規則的大片狀,表面附有糠秕樣的鱗屑,呈灰色、褐色或黃棕色不等,時間較久的呈灰白色,狀如花斑。偶有輕度瘙癢。飲酒及出汗后皮損加劇。 預防治療:用水楊酸、苯甲酸制劑、1%益康唑、聯苯芐唑或特比萘芬等有一定療效,但難除根。25%硫代硫酸鈉外涂后再涂以3%稀鹽酸有一定療效。內服氟康唑、伊曲康唑等亦可治療。 三、昆蟲及其它動物性皮膚病隱翅蟲皮炎:隱翅蟲是一種黑色蟻形小飛蟲,頭黑色胸橘黃色,前腹部為黑色鞘翅所覆蓋,有足3對,全身被覆短毛。接觸有毒隱翅蟲的毒液而致的皮炎,好發于面頸等暴露部位,皮損常呈條狀或片狀水腫性紅斑,其上有密集針頭大小的水皰或膿皰,周圍淋巴結常腫大。自覺明顯瘙癢和灼痛感。預防主要為避免接觸,如遇蟲落在皮膚上,切勿直接在皮膚上拍死或壓死。因毒液沾染皮膚引起皮損,夜間睡眠時應息燈,紗窗應關好,蚊帳應放好。一旦發生了皮炎,應立即用清水、肥皂清洗患處,并進行對癥處理,如外涂爐甘石洗劑等。如出現繼發感染應酌情選用抗生素治療。激素霜劑季德生蛇藥外搽患處,馬齒莧搗爛敷于患處,每日2次收效快。口服抗組胺藥物,如:氯雷他定、依巴斯汀、西替利嗪、氯苯那敏、鹽酸非索非那定片等。
1. 2.蜂蟄傷:為蜜蜂、黃蜂(亦稱馬蜂、胡蜂)、大黃蜂及土蜂尾部的毒刺刺傷皮膚并注入毒液所引起的急性反應。刺傷后局部立即有灼痛和瘙癢感,很快出現紅腫。如同時被多數蜂蟄傷,可出現大面積腫脹,并可出現發熱、頭痛、惡心、嘔吐、心悸、煩燥、乏力等全身癥狀。如被大黃蜂蟄傷,可出現休克、昏迷、抽搐、呼吸麻痹等,嚴重者可抽搐、肺水腫、虛脫、錯迷、休克而于數小時或數日死亡,還有蜂蟄傷引起血紅蛋白尿而腎功能衰竭。治療首先應設法拔出毒刺。如為蜜蜂蟄傷,其毒液多為酸性,可外涂10%氨水或肥皂水,如為黃蜂蟄傷,其毒液多為堿性,可外涂5%醋酸。如蟄傷處紅腫疼痛明顯,可局部注射2%鹽酸普魯卡因或皮下注射吐根堿并口服抗組織胺藥和止痛藥。全身癥狀較重者可用皮質激素和蛇藥片治療,并組織力量進行搶救。
四、溫熱引起的皮膚病
1.痱子:為高溫濕熱環境下出汗過多不易蒸發引起的小水皰或丘皰疹。臨床上分為四型:⑴白痱(晶形粟粒疹)皮疹為針尖至針頭大的淺表性水皰,皰液清,壁極薄,易破裂,自覺癥狀輕微,主要是高熱大量汗出,長期臥床患者較多見。⑵紅痱(紅色粟粒疹)最常見。損害表現為針帽大小的丘疹和丘皰疹,周圍有輕度紅暈,常成批發生于軀干部。自覺輕度燒灼感及刺癢。⑶膿痱主要發生在皮膚皺折處及小兒頭皮,表現為丘疹頂端有針頭大淺表性小膿皰。⑷深在性痱子損害表現為多數炎癥性丘疹,出汗后可增大,可伴有中暑癥狀。預防痱子的發生應注意加強室內通風降溫,衣著應寬大,及時更換汗濕衣服,常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勤洗澡,揩干后撲痱子粉或爽身粉。痱子的治療主要以清涼、收斂、止癢的外用藥為主,局部可外用痱子粉或爐甘石洗劑,膿痱可用魚石脂爐甘石洗劑,必要時內服抗生素。 2.夏季皮炎:為炎熱引起的季節性炎癥性皮膚病。皮疹好發于軀干和四肢,尤其是小腿,為大片鮮紅色斑,其上有密集針頭至米粒大小的丘疹,久之,皮膚可增厚,伴劇烈瘙癢。天氣轉涼后可自然痊愈。為預防本病的發生,應使室內通風干燥,衣服應寬大輕薄,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勤洗澡、換衣。治療本病可外用爐甘石洗劑或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如地塞米松軟膏等。口服綠豆湯、金銀花露、地骨皮煎水內服。
五 、日光引起的皮膚病
1.日曬傷:又稱日光性皮炎。一般于日曬4~6小時出現皮損,至12~24小時達高峰,表現為皮膚暴露部位出現境界明顯的紅斑、水腫,嚴重時發生水皰、大皰,伴瘙癢和刺痛感。曬傷面積大且嚴重者可出現發熱、畏寒、頭痛、惡心、心悸、譫語、休克等全身癥狀。預防日曬傷主要是避免過度日光曝曬,外出時注意遮陽,如戴遮陽帽、穿淺色長袖衣褲、外涂防曬霜。處理以對癥為主,如局部可用爐甘石洗劑或做冷濕敷等,對廣泛而嚴重的曬傷,可用小劑量類固醇激素和消炎痛內服。
2.多形性日光疹:為日曬后的變態反應,表現為皮膚露出部位出現紅斑、丘疹、風團或水皰等皮疹,以小丘疹和丘皰疹最為多見,但某一患者常以一種形態的皮疹為主。本病與日光照射有密切關系,日曬后皮損明顯加重,瘙癢也加劇。一般到秋季以后病情可明顯好轉。預防主要是盡量避免日光照射,外出時可外涂防曬霜。治療可選用抗組織胺藥如撲爾敏內服,也可選用氯喹治療,外用藥物常選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或霜劑。
3.外源性光感性皮炎:為皮膚直接接觸某些光敏物或光敏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再到達皮膚,受日光照射后發生的皮膚炎癥反應。光敏物常見的有:藥物如四環素類、灰黃霉素、巴比妥類及某些草藥如補骨脂、龍膽草、防風、白芷等,動物如泥螺,植物如菠菜、油菜、小白菜、木耳、無花果等均可引起光感性皮炎。預防本病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應避免接觸光感物質,其次應防日曬。治療主要以對癥處理為主,病情嚴重時可適當應用皮質激素。
夏季常見的皮膚病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以外,由于夏天氣候的影響,其它皮膚病如接觸性皮炎、濕疹等的發病率均可相應增高,但是只要您預防得當,治療及時,在炎熱的夏季就不會讓皮膚病增加您的煩惱。
上一篇: 夏季眼病的預防與治療
下一篇:腦血管意外的家庭防治知識